在北疆边防驻守27年的老兵,究竟什么样?也许你很难想象,他是这样的一个人。
他执着。从炊事员“转行”成了通信兵,他总是使“蛮劲”,耗费成倍的时间学技术、练专业,是战友眼中的“一根筋”。
他豁达。革新发明多次申报专利,上级想把他调入某部专门搞发明,他却离不开边防线。“徒弟”们说,班长习惯了乌拉泊的风,你看,他的笑容多清澈。
(资料图片)
他对生活“走心”。边防线上的一草一木,一石一景都刻在他的脑海。连队的军犬和军马,他都饶有兴致地取了“昵称”。送给远方妻子的礼物——戍边石,每一颗他都做了时间标记。营院外的银杏林,从小苗长成参天大树,望着阳光下生机盎然的绿叶,他会告诉新兵,热爱你的生活吧。
他,叫许永涛,新疆军区乌拉泊边防连一级军士长。到连队那天,许永涛刚满18岁。夜晚站在荒原上,他抬头望天,璀璨星辰仿佛伸手可摘。这里,就是他站立的地方。环境的艰苦,赋予了他乐观的性格;任务的艰辛,磨砺着他的意志品格;肩负的责任,让他一次次懂得,清澈的爱,只为祖国。
老兵自有老兵的故事。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老兵的军旅人生,并从他对生活的理解中,一起感受乌拉泊的劲风,领略山岗上那道美丽的青春彩虹!
——编 者
凝望。
拾梦·追梦·圆梦——
一位戍边老兵的“梦想圆舞曲”
■薛 鹏 蒲杰鸿 王正阳
老兵的日记。
“你必须经历失败”
许永涛的军旅记忆是由一个又一个攀登奋斗的“圆”组成的。
在那些伴着欢笑和泪水的记忆中,是一次次圆梦的经历让他有了一种感悟:“每次砥砺奋起都是在经历挫折后,也是挫折让人学会埋头赶路。”
从拾梦、追梦,到圆梦,许永涛心里,这就像奋斗的路线闭环,只有坚持到最后的人,才能绘好自己生命的“圆”、梦想的“圆”。
假如青春是一个“圆”,你会如何挥舞手中的“画笔”?
去年底的连队政治教育课上,入伍近30年的许永涛走上讲台,作为全团最老的老兵,向台下新战友抛出这个问题。
在准备课程时,许永涛认真翻看了陪伴他近30年的记事本,昔日的得与失、收获和失落跃然纸上,他不由得感慨:“经历了失败,才能奋起直追。走在一马平川的大路上,难有跋山涉水的毅力。”这,也成为他授课讲义中的“金句”:“你必须经历失败。”
第一次经历失败,是在许永涛高中毕业时。付出了努力,却名落孙山,他满腹懊恼和自责,“投笔从戎”的想法在那个冬天逐渐占据了他的脑海。
当时的陕西关中地区相对闭塞,父亲送许永涛去部队那天,他一路替儿子背着行李。咸阳火车站站台上,面对从未出过远门的许永涛,老人一把拭去泪水:“你离开家是去报效祖国,全家人为你骄傲。”
向西的列车里,挤满一张张稚气的面孔。听着铁轨撞击的响声,许永涛掂量着父亲的话,反复咀嚼这些话的重量、琢磨话里话外的鼓励与鞭策。奋斗之路,从这一刻开启。
新训结束,许永涛上了“训练龙虎榜”,下连时,他被分配到离团部最远的乌拉泊边防连。“最优秀的新兵,才能来到最艰苦的连队。”老兵告诉他,乌拉泊海拔虽不高,风却大得让人受不了。
守防数月,许永涛适应了哨所的风——风里做单杠练习,他能拿到优秀成绩;风里巡逻,他用背包绳系在腰间与战友保持队形;哨楼执勤,他见过旗杆被旋风吹倒,也见过“风吹雪”时战友被吹成了雪人;还有一次,他和战友在宿舍刚睡下,一阵狂风掀翻了房顶,他们裹上大衣在风里“战斗”到天亮……
然而,挫败感来得猝不及防。
授衔仪式上,一心想进战斗班排的他站得笔直,等来的却是连长的命令:“许永涛,炊事班!”
“一个炊事员,能顶半个指导员。” 连队干部这样对他说。“不管在部队干啥,咱都得干一行爱一行,踏踏实实为部队作贡献。”父亲电话中这样对他说。许永涛的思想也渐渐“转过弯来”:无论是战斗员还是炊事员,岗位就是战位,挥舞锅铲也是为战斗力“加油蓄能”;要想走出挫败感的阴影,首先要把自己的战位守好,把手中的“武艺”练精。
一个月时间,喂猪、择菜、炒菜……炊事班的工作他逐渐得心应手,得到连队官兵的一致赞扬。随后的一次任务攻关中,许永涛被连队临时调整到通信兵的岗位上。
灶台变成电台,炊事车变成通信装备车,许永涛同样“干一行爱一行”。大半年时间,熄灯后,他打着手电筒在被窝琢磨学习。一次,营里组织岗位练兵,在装备知识竞赛环节,有位选手被随机提问难住了,紧急求助观众。许永涛果断回答,帮助战友夺冠。
在那以后,许永涛的军旅人生更加“开挂”:通信故障排除比赛,他名列前茅;“四会”教员比武,他成为唯一获评优秀的士兵……他的努力,团领导看在眼里,一致决定:培养好这棵“苗子”。不久以后,许永涛正式成为一名通信兵。
许永涛在休息时喜欢眺望远方。连队官兵提供
坚持是成功的“秘诀”
一次参加编组联训,车载电台只能“点对点”通信,实际任务却要与多点位通联。许永涛架起多副天线,如此一来节省了时间,但每次转换天线时,他都要重新连接电路。
许永涛善于思考,坐在值勤机台上,他突然迸发灵感:“假如有一套天线转换装置,问题就能迎刃而解。”
目标近在眼前,却是一个大工程。那个冬天,乌拉泊平均气温低至-20℃,许永涛和技术人员每天在信息车厢一待就是大半天,设计图纸,试验论证,他的手上长出冻疮。
一个月后,许永涛将天线控制转换器设计方案上报领导,战友有人赞赏,也有人质疑:“兵就是兵,何必操着领导的心?”方案呈到团领导的办公桌上时,他看到了信任的目光。
设备试验阶段,许永涛反复与生产厂家电话沟通;采购元件,他跑遍了驻地的电子加工厂,向师傅学习板件焊接技巧。由于缺乏实际加工经验,历经3个月的探索,他还是失败了。
通往成功的路上,不仅有鲜花。
那天夜里,许永涛梦见了母亲。翌日一早,他就拨通了家中电话,没想到迎面一道“晴天霹雳”:母亲因脑出血去世了。
“不要告诉儿子。”这是母亲在弥留之际,与父亲的约定。
泪水涌出眼眶,许永涛跪倒在戈壁滩上,朝着家的方向,他向母亲磕了三个头。那夜星河灿烂,望着繁星点点,他的眼睛湿润了,他知道,那是母亲在望着他。
把悲伤藏在心底,许永涛重新回到攻关战场。那段时间,他将自己关在车厢,日夜潜心研究,反复推倒重来,直至天线转换器试验成功,并在上级机关举办的创新评比中拿了奖。
拿到奖状那天,许永涛睡了一个踏实觉。想起母亲在他初入军营时对他说的话:“不管天大的困难,一定要坚持。”
坚持,这是成功的一个“秘诀”。他的眼睛再一次湿润了。
许永涛给新兵讲连队光荣传统。连队官兵提供
“我们的态度决定一切”
入伍的第二年秋天,班长带着许永涛在营院外的荒地上种下一片银杏林。
那时,树苗只到他的腰那么高。
休息时间,班长和许永涛经常到银杏林除草、浇水,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树苗。一次,班长望着这片阳光下的绿叶,若有所思地说:“我们怎样看待生活,生活就会怎样回馈我们。”
一眨眼5年过去了,老班长即将脱下军装。离别的人群中,目送那个熟悉的身影渐行渐远,许永涛的泪水涌出眼眶。
岁月催熟草木。战友离去后,许永涛再次来到银杏林,当初的小树,如今已经长成了十几米的大树,微风拂过,金黄的银杏叶随风起舞。他拾起一片,夹在笔记本里。
许永涛也渐渐成了别人眼中的“老班长”,面对初上战位的年轻人,他仿佛看到了自己当年的样子。
架天线训练,许永涛站在车顶操作,每一个拼接和固定的动作都经过成百上千次的“机械练习”,形成了标准的“肌肉记忆”。在指导新兵操作时,他会告诉大家,“标准是坚持下来的,我们的态度决定一切”。
严苛的带教模式,让许永涛带出了一茬茬业务精兵。而在“徒弟”眼中,他们的“师傅”如父如兄,“许班长关心我们的生活,他告诉我们,对待生活首先要抱以热情的态度”。
有一年高原驻训,酷热难当。许永涛带着“徒弟”下士郭小勇顶着大太阳革新某型装备。他中暑晕倒了2次,却“命令”郭小勇翌日在宿舍休息。第二天天还没亮,他就早早起了床,独自一人开始了研究。
那年,中士张帅因为山上任务,推迟了婚期,许永涛悄悄把这件事写在记事本上。转过年来的春节前夕,连队开展“云视频”活动,许永涛悄悄联系了张帅远在武汉的妻子,录了一段视频表达心声:“今年,我想要一场高原婚礼。”
如今,许永涛的记事本上已经写满了心愿。那本被岁月浸染得有些泛黄的本子,陪他踏遍雪山哨卡、穿越春秋冬夏,如同封存在大树躯干里的一圈圈年轮,记录下他和战友们的青春岁月,记录下他们誓守山河的承诺。
平平淡淡才是真
夜深了,雪停下来,边境线的雪夜格外静谧。每年初雪降落的日子,许永涛都会打个电话给远方的妻子王艳。守防27年,这个和妻子的不成文的约定,他也坚持了27年。
两人第一次书信联系,是那一年第一场雪飘落的时候。
许永涛阅读着娟秀的字迹,心里暖暖的。他的回信,却是在第二年元旦假期寄出的。
大雪把上哨的路掩埋了整整两个月,远在西安上学的王艳,每天到传达室看信,却总悻悻而归。那时边防一线手机信号还未实现全覆盖,两人就因为一场雪断了联系。
“你还好吗?”再次读到信时,王艳已经放假回到咸阳老家。远方的问候和信纸上的文字,一瞬间消融了两人之间的误会。王艳甚至觉得,是那场雪,让他们的心长久向往,彼此牵系,再也不能分开。
在这对远隔两地27年的夫妻心中,总有一些特别的回忆,见证他们的感情。每到下雪的日子,王艳就会想起远方的温暖。也是一年又一年的守护,他们感受到了彼此的真挚情感。
多年过去,乌拉泊边防连附近建好了移动基站,许永涛平静地拨通了王艳的手机号码,等待远方那一声熟悉的问候。
“终于可以每天通电话了”“别说通电话,每天视频连线,那也没啥问题”……在信息发展让世界成为“地球村”的时代,分隔异地的夫妻俩,心心相守的梦想,再也不会输给现实的距离。
在彼此牵挂的日子里,他们渐渐接受了距离,渐渐习惯了不能时刻团圆的守护,就像王艳说的那样,生活就是这样平淡,平平淡淡才是真,平平淡淡才能到永远。
在北疆守防的日子,许永涛经常给妻子寻找驻地的戈壁河滩石,用砂纸细细打磨后,每一块都有精美的图案。
穿越风雪的石头,每一颗都被许永涛标注了时间。
“这颗是儿子出生时他捡的,那颗是他第一次探亲回家时打磨的……”两人安家在西安,精巧干净的客厅里,一家人的合影幸福温馨,客厅北面的书橱中,王艳把丈夫寄来的石头悉心珍藏。她说:“这是高原的礼物,也是爱的见证。”
此刻的边防线上,寒风骤起。车窗外,一抹霞光缓缓跃出地平线。
收整行装、启动车辆,许永涛结束任务,与战友一起向着连队的方向驶去。
远方的光那么温暖。许永涛望着霞光,想着几千公里外的妻儿应该已经回到家中,准备吃晚饭,他的脸上浮现幸福的笑容。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华东五金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京ICP备2022016840号-41 联系邮箱:2 913 236 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