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资讯 > >正文

涨健识丨不可轻视的“拉肚子”

来源:大河网    时间:2023-04-13 11:20:55

□郑州人民医院检验科 郑阳

拉肚子,俗称闹肚子或拉稀,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一种病症,有时还会伴有肚子疼的现象。一般情况,我们并不太会在意拉肚子,症状较轻时就扛一扛,症状较重时就自行买点消炎止泻的药,过一两天就好了。普通的拉肚子,往往是因为吃了一些不干净的东西或辛辣刺激性的食物而造成的,只要稍加注意,适当补水,无需过多干预即可自愈。但如果出现了经常性或周期性的拉肚,以及因服用药物或误食菌类、过期或放置过久的食物而引发的拉肚,则建议到医院就诊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何为拉肚子?

通常,我们会将“拉肚子”理解为腹泻。腹泻(diarrhea)是指排便量及频率增加,日排便量≥200g,大便不成形,粪质稀薄,含水量≥85%,并伴有排便急迫感、肛门不适、失禁等症状。正常人每天会有约9升的液体进入肠道,大部分会被肠道吸收,仅有小部分会随粪便排出。如果肠道吸收水分能力下降,肠腔液体增多并随粪便排出,则就会表现为腹泻。多数人认为拉肚子不是什么大事,扛扛就过去了,但实际上却潜藏着巨大危险。比如短时内出现大量腹泻,会造成人体严重脱水,甚至昏迷休克,危及生命。在世界卫生组织(WHO)发布的全球十大死亡原因中,腹泻排名第八,这可不是什么“危方耸听”。导致腹泻的原因复杂多样,我们一定要根据自身日常的排便规律仔细判别,不能“小题大做”,但也不能“麻痹大意”,延误诊疗时机。

一般会将腹泻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。急性腹泻发病急剧,病程在2~3周内。慢性腹泻发病原因涉及面广,病程较长或间歇性复发。急性腹泻多与细菌感染、病毒感染和食物中毒有关,并伴有呕吐、腹痛和发热等症状。另外,季节变换、刺激性饮食或进食不消化等也会引起急性腹泻。慢性腹泻的成因多与肠道疾病和肿瘤有关,以及受药物不良反应、肠易激综合征和其他疾病的影响,需要到医院检查确诊。腹泻的特征通常是次多、量大、便稀,特别是脱水会造成血液凝度过高,易形成血栓,出现心律失常和脑心梗,甚至出现肾功能衰竭。所以,当急性腹泻伴有发热、少尿、里急后重等症状;慢性腹泻伴有便血、关节肿胀、明显消瘦等症状时,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。

如何检查?

腹泻往往不会单独发生,多是由其他因素综合作用所导致的,而且还会伴有腹痛、腹胀、呕吐、发热等多种症状。像慢性腹泻就是由身体疾病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典型症状,最保险的方法就是去医院就诊检查,对症下药。医院对腹泻的检查主要有实验室检查和影像检查。

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、大便常规和小肠吸收功能试验等。血常规是检查无有贫血、白细胞是否增多、电解质和酸碱是否平衡等。大便常规是通过检查粪便颜色性状,血细胞、脂肪球和寄生虫等,以及隐血试验了解腹泻的成因。

影像检查包括腹部X线、腹部CT和胃肠镜等。腹部X线和CT可显示出肠道病变和动力状态等情况。胃肠镜检查可了解是否有肠道炎症病变和肿瘤等,必要时还需做腹部B超,检查肝胆胰脾肾有无病变等情况。

如何预防?

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一旦出现腹泻,往往会先自行做些“诊断与治疗”,但需要注意:

一是不要随意吃止泻药。有时拉肚子是因为我们吃了不干净或发霉变质的食物造成的,腹泻是人体排出毒素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,若强行止泻会影响细菌或病毒的有效排除。

二是不能只单纯喝水。腹泻会导致我们体内水分和电解质的流失,所以不要只补充水分,还要适当补充电解质,如口服补液盐等。但若处于严重腹泻时,则不要随意自行补液,要尽快就医。

三是不能空腹饿肚子。有些人认为拉肚子了,那就少吃食物,减轻肠道负担,殊不知这样会因体内营养流失而得到不补充,导致不必要的副作用。所以,应适当的摄取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,补充营养。

四是当腹泻持续时间过长,如超过48小时仍未痊愈,伴随发烧39℃以上、出现血便、不明原因腹痛,以及脱水困倦等,需要尽快到医院就诊。

那么,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预防腹泻呢?关键就是“洗净手、管住嘴”,要合理饮食,即不干净的不吃、不卫生的不碰;辛辣刺激的少吃、海鲜河货不要生吃;不喝生水、不吃过期变质食物。另外,注意工作生活环境的影响,若环境卫生条件差,周边胃肠道传染病多发,一定要做好自身防护和消毒,尽量避免在疫区长时间停留和接触感染患者;若环境温差变化过多,要注重保暖,适当运动,保持体温平衡。此外,如果自身对某些食物不耐受或患有疾病处于康养期,要了解自己对哪些食物或服用的药物有腹泻反应,要遵照医嘱,科学诊疗。

所以,请大家在日常工作生活中,尽量做到:

外出环境,勤消毒;

着装干净,重保暖;

饮食卫生,避细菌;

少食辛辣,少生冷;

生活规律,戒烟酒;

合理用药,遵医嘱;

心态平和,不焦虑。

X 关闭

推荐内容

最近更新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华东五金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京ICP备2022016840号-41   联系邮箱:2 913 236 @qq.com